近期,支付领域出现了一项重要变化,多家支付公司对银联二维码扫码业务进行了调整,具体表现为关闭或限制0.38%费率的扫码通道。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越来越多的支付公司纷纷效仿,加入到调整队伍中来。目前,仍可进行扫码支付的支付公司产品,其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在不久后也会面临类似的调整。
据悉,此次调整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风险及监管力度的显著提升。支付公司为了保障用户的信用卡安全,避免因扫码支付而导致的风控或降额问题,不得不采取关闭或降额等措施进行自我调整。这体现了支付行业在面对风险时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用户资金安全的高度负责。
从市场层面来看,据代理商统计,多个支付产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有的产品直接关闭了扫码功能,有的则限制了每日的扫码金额,如一天仅允许200元;还有的限制了每日的扫码次数,一天仅能扫码一笔。这些限制措施无疑对用户的支付习惯和支付公司的业务运营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策层面,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为此次调整提供了政策背景。该通知对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测、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央行指出,随着支付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尤其是移动受理终端、收款条码被跨境赌博等黑灰产业犯罪分子利用来转移资金。收单机构在银行卡受理终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存在漏洞,如买卖终端、移机等现象,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此次调整也是对POS机市场乱象进行整治的一部分,有利于进一步打击黑灰产业,维护支付市场的正常秩序。
此前,一些支付产品曾大力宣传其扫码大额、优惠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用户。然而,随着监管的加强,这些优势可能将逐渐消失。扫码支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其背后存在的监管风险也不容忽视。从长远来看,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扫码支付或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支付方式,而传统的刷卡支付因其相对稳定性和安全性,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评论 (0)